导航导航

首页  >   古城文化 > 小城故事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QUANZHOU DADIAN LANDSCAPED GARDEN AND ANCIENT
CONSTRUCTION CO., LTD.

小城故事

2016-03-27

乍山胜景

    崇武的滨海景观,以半岛尽东的乍山为最。 
    明隆庆三年(1569),奉政大夫温陵郡丞丁少鹤来崇武视察,集崇武的书生同游乍山。丁首先赋七律二首,其中有“孤城三面鱼龙窟,大乍双峰虎豹关。”这诗句成为崇武的千古绝唱。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科进士曾龙山(名承芳)来游乍山,后撰《大乍山记》文中描述:“城之东有乍山,山距其城五里许,濒海耸翠,壁立千尺,其石偃蹇突怒负土,上、出龙喉、牛角、石室、石磬,争怿献奇,磊落万状。”
    《崇武所城志·山水》也载:大乍山“其山势连而中断,到海已尽,高插天外。”明喜靖四十二年至隆庆三年(1563~1569)任惠安知县的肖继美曾在此留下石刻云:“楚人肖继美来游大乍,盘旋石间,望大海一笑而还。”
    乍山在崇武古城东,距城约3公里,由东西两山峰夹一小海湾称簸箕湾组成,总面积近3平方公里。西乍山主峰高113米,东乍山主峰高93.8米。山西南麓有大乍、港乾、西堡、田北诸村,是闻名的“惠东女”集中居住的一个地方。台湾清华大学(新竹)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亦园教授称这里是“人类学的宝库”。发现于西乍山东坡的“贝丘遗址”证明这里在四千年前已有先民聚居。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秀丽的山海景观,相互辉映,使乍山成为崇武一个独具风采的景点,古往今来游客络绎不绝。召集这里正在兴建“惠东女民俗村”旅游景区。
    一、神话传说的岞山由来
    每个民族的幼年都是在传说和歌唱中度过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和一篇最古的诗歌,常常是一个民族的最早历史。
    崇武民间口头流传着好几篇关于乍山的故事,所述年代极其遥远,且带有常有的神话色彩,给山峰套上一个奇纪的光环。
    其一:
    传说远古的时候,崇武半岛尽东也是一片平坦的海滩。有一位山神,用一根细细的茅草当扁担,挑着两堆石山。云游四海,想找个适当的地方安置。
    山神挑着山在云端沿东海边走了好久,来到崇武地界,被这里的秀丽景色迷住了,忘了往前走。这时,半岛上莲花山洞里出来一个小童,抬头看到云端的情景,惊奇地高喊:“快来看呀!天上有人用那么细的东西挑两座大山。”这小孩是个仙童,喊声震天动地,山神猛然一惊,神力顿时消失,山托不住往下坠落在海边,成为乍山双峰。
    其二: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早就想在福建选个地点培育一代天子,于是派两个仙人下到凡间察看,两个仙人发现崇武的乍山颇奇特,怪石森列,万水朝宗,钟灵之气,无以伦比,不觉同声叫好。可是仔细察看,认真一数,山头只有九十九个,中间一个缺口,狂风时时呼啸而过。这种环境使居住这里的人具有一种性格,虽然聪明勤莲,却缺乏任重途远的持久毅力,少有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难育真命天子。两位仙人就想从别处移座山头过来堵住缺口,凑成“百峰朝圣”而培育一代皇帝。
    这天凌晨,两位仙人用头发丝为绳,灯芯草作杠,抬着一座大山在高空飘然而来。此时刚好有个妇人因急事借着星光赶路,她突然觉得眼前一片昏黑,举头一看,正好看到仙人抬山的情景,不觉脱口喊道:“怪事,那么细的绳和框,竟能载那么大的东西。”妇人话音刚落,只见杠折绳断,大山落地,两个仙人摇头叹气说:“想不到天机被这多嘴的妇女泄漏,一片好心也枉费了。”说完悻悻而去。落地的山遁入土里,留个山尖是今崇武城外的赤山,乍山仍然双峰对峙,皇帝也就出不成了。
    其三:
    还有个传说讲,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海边的石洞住着龟阿和乍阿两人,他俩天天到海滩上削蚵挖蛤捉小鱼度日,成为不分彼此的朋友。后来,两人羡慕海里自由自在过日的鱼虾,就对天立誓相约一起沉到海里。
    到了约定的日子,两人来到海边一起往海里走。龟阿走了一会回头看不到乍阿,就浮出水面才发现乍阿仍在岸上,于是大骂乍阿不守信用,自己也不愿再沉下去而变成个小岛,就是湄洲湾外的乌丘岛。乍阿违背誓言,也变成石山还被雷劈成两半,成为乍山双峰。
    其四:
    闽南都有“沉东京浮福建”的传说。崇武也有故事讲,早年往东的海是一片肥沃土地,也个繁荣的小镇。镇上有个老人叫阿福,为人忠厚却命苦,儿子和儿媳相继死去,留下个小孙儿,一老一少相依为命。一天,阿福伯发善心买下一只大海龟放生。那海龟原是龙宫的丞相,为报答救命之恩,就托梦告诉阿福伯,城隍庙石狮鼻子流血之时,大地就会沉陷,得赶快往西跑。
    阿福伯让小孙儿天天守在石狮旁观看。几个杀猪的青年知道了就悄悄把猪血涂在石狮鼻上。阿福伯以为石狮鼻子真出血,就拉着孙儿往西跑,镇上的人都笑话他,可是大地真的沉下去了。阿福伯爷孙拼命跑,海水一直跟在背后漫上来。突然前面出现一座大山,俩人往上爬,海水又跟着升高,俩人爬到两个山峰之间,阿福伯回头说:“淹死也走不动了。”海水却不再上升了,阿福伯爷孙就在这儿住下,这儿就是乍山。
    乍山的这些传说故事,自然景色夹着远古历史,似假似真亦虚亦实,耐人寻味。当风静浪平大潮退尽时,在簸箕湾还真可看到一条通往海里的乱石铺成的路。人们说那就是通往东京的大路。
    二、龙喉吼烟 军马洞天
    乍山垒石而成,石洞不少,最有名的是西乍山的两处。传说西乍山乃一条盘曲在海边的巨龙(或说是蟒),山的东侧有龙喉岩,是龙头,景称“龙喉吼烟”。山的西侧有弯尾崆,是龙屁股,景称“军马洞天”。
    龙喉吼烟 这是被形容为“洞深疑有蛟龙在,笙鹤时闻驻此间”的地方。它由数块巨岩组成,突出在山腰。远看似伸出的龙头,仰望日出月升,俯视浪滚潮涌;近观如张开的龙口,有石宛然舌头,有洞好像咽喉,登临其间,但见上腭向前倾斜的石壁上,镌有明喜靖三十二年(1553)科进士崇武人戴一俊(号桌峰)题写的“龙喉”二个大字,两旁有对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淋漓尽致地揭示出这龙喉岩的雄伟气势。
    关于“龙喉”崇武民间流传着一些神奇的传说。据说它是镇守海边的孽龙,又说它乃东海龙王的二公子,不论是谁都与人间作对,时常口吐浓烟(方言称雾为蒙烟),吞吃过往船只。后来据产因受害者上告,玉皇大帝令五雷神把孽龙击死。又说是某举子坐船赴京应试,路过此处遇孽龙欲加害,老天爷保护举子,发雷把龙击死。还有说是一位青年渔民要为死难的乡亲报仇,以自己的血铸造雷针把龙针死。这些传说都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关,“龙喉”面对的海域,风浪大,潮流急,暗礁多,时有大雾,又是雷区,直到近代航船在这里遇难的事还时有发生。如今,现代科技才真正制服了危害人民的“孽龙”,但古时的神奇故事还是能启发人民更好地去欣赏这里多彩的自然风光。攀登那层迭而上的一块块长着绿苔的岩石进入“龙喉”,坐在那据说是被天雷调皮断的“龙舌”上,看眼前万顷波涛,对明人戴一俊题写在石腭上的对联,定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龙喉吼烟”在时代就被称为“惠安第一景”,古时,外来的文官武将学者墨客都必到此一游,留下诗词甚多。镌刻在背面石壁上的就有:
    明隆庆三年(1569)温陵郡丞丁少鹤的《秋日督师崇武城登乍山龙喉岩观海作》七律二首;
    武荣新田欧阳枢的《登龙喉山和丁少鹤》七律二首;
    邑人黄克晦的《秋日奉陪都阃欧阳新田先生集诸彦登龙喉岩》(用丁二守韵二首)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秋,千户候黄懋绚、徐梦阳、祖谦、朱孔阳、胡埏及何乔远的门生陈敬法、祖廷、倪九云游龙喉赋的七律三首;
    还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杨登的诗刻:“小其海,大我观,勺彼少许落墨盘。题龙壁,倚云天,愿此万古安桑田。”
    军马洞天 俗名“虎崆”,又称“弯尾崆”。据说远古时是虎狼潜居的地方。又传说,早年有人进去过,入石门走过一条二丈多远的弯曲夹道,就是一个平坦的大洞,再往里走又有两条通道。一条往东,出口是山东坡的龙喉;一条往西,出口是山西麓的白鹤洞。《崇武所城志·山水》载,大乍山“有军马洞,夹石为门,仅一人侧身而入,内廓然有容,水清可掬。昔日海寇突至,土人逃难者多藏于此,获名,可称玉门天险矣。”
    为什么称为“军马洞”呢?据说:明初为御倭患修筑崇武城后,又在乍山下筑捍寨,派驻百名兵勇。有一年,倭寇集千余艘船来攻崇武,主力包围崇武城,另一路进乍山下的村庄抢劫。驻守的兵勇寡不敌众,只好保护民众躲进虎崆。倭寇进不了洞就把住洞口想把洞里的人困死。可洞里不但能住宿、烧饭,还有两个出口,夜里可悄悄出去运粮食进洞。后府城援兵赶来把倭寇歼灭。虎崆里的人没一人伤亡,由此始称“军马洞”。
    “军马洞”比“龙喉”更加神秘奇幻,近代都没人敢进去。传说清代初期曾有一个戏班从内地流浪到崇武,全班人马住进这个洞里,再也没有出来。过了很久,当月明风静的夜里,附近的村民就会听到洞口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走近还可看到洞口的一块大石坛上,有人在唱戏。后来这块石坛被个富户开采去盖房子,从此再没见到唱戏。据说风特别静的夜里,如果走近洞口,还能听到洞里传出乐器弹奏的声音。相信有一天,神秘奇幻的军马洞,会成为崇武一个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三、狮石晚照 白鹤临渊
    乍山奇岩遍布,到处成景。早年就以岩石特异形状命名最突出的也有两处。一是在西乍山西侧近顶峰处的岩堆狮石台,景称“狮石晚照”。一是在西乍山西坡濒海的白鹤湾,景称“白鹤临渊”。
    狮石晚照 以地处高峰又面对西斜的太阳,在落日余晖照耀下景色特美而得名。它由两片巨岩组成。一片宽大平坦,横插在陡峭的石壁之间,据传早年曾有人在此设擂台比武,一片斜罩在平台上方,悬空而立,从山路走来,远远看去,石势狰狞擘天,宛如蹲在山头的一只雄狮。《崇武所城志·山水》载:大乍山“有狮石台,其石如砥,上可容数十人浮白坐卧,醉听渔唱牧歌,尤趣夕阳”。台下的陡峭石壁间有穴洞,近百年前还可见藏有两副棺木,据说一为金的、一为银的,称为“金棺材,银朱漆”。这是远古时代葬俗留下的遗迹,可惜今已不见。
    “狮石晚照”也是古人常游的胜景,斜罩的巨石壁上,镌有“狮石台”三个大字,乃明嘉靖十一年(1532)科进士李恺题写。上方又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科进士戴一俊题写的“人间蓬岛”四个大字。据清嘉庆版《惠安县志》载,戴一俊还题写对联“潮打海门晴亦雨,浪飞沙谷夏仍寒”镌刻于此,可惜字迹已风化剥落。
    坐在狮石台上,俯视脚下陡峭似壁的山坡,仰望白云飘动的蓝天,听那“波声吼怒偏摇地”,真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山下就是群山环抱的大港海湾,湾内风静浪平,夏秋季节更是平加明镜。海面上一片片养殖基地,就像水土农田,丘堑整齐,沟渠分明,点点轻舟穿行其间,忽隐忽现,确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白鹤临渊 在崇武半岛往西数十里远的一些山几峰上东望乍山,最显眼的就是这白鹤湾。传说这是一只仙鹤驻足在这里。整座由一块块黝黑巨石垒成的大山,闪亮着两小片白色的沙帘,从海水边直伸上山,就如白鹤展开翅膀,准备飞上天空,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白鹤升天”。山前的海中有一大岩堆,则像白鹤之首俯于水中。崇武有民间故事讲,乍山西麓的白鹤,每隔三千年会抬头张嘴一次,时间很短就会俯进水里,如果谁有幸遇上,又勇敢地跳进去,也就成为神仙。据说多年前出现过此机会,某山家预知,劝一富户把先人的骨骸罐投进去,那富户犹豫不决而让机会过去了。从此,崇武民间流行一句俗语说:“三千年一次白鹤开口。”以此来启发人们认识“机遇难得,不可坐失”的深刻哲理。说不定不久这白鹤还真会开一次口,人们若能好好抓住,它定会为居住这里的人创造好运气的。
    这里还有一奇特现象,悬挂于山壁上的沙帘,白天游人上上下下在它身上踩出无数杂乱的脚印,过了一夜去似有谁把它重铺,仍然平坦光滑。因此人们都认为这真是仙鹤的翅膀,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白鹤湾是个长仅200多米的小沙滩。滩边山势陡峭,高处布列大石岩。滩前海中西南近旁有鲎尾屿,西北不远处有青屿。这样,不论从哪个方向吹来的风,都在这里回旋,把滩上的细沙往高处推,而后又被屏墙似的山上的巨岩挡回来,慢慢就把它抚平,大自然的创造力是伟大的。
    “白鹤临渊”也是旅游好景点。在这里,可以戏浪,可以爬坡。在那倾斜度很大的细软沙帘上奋力往上爬,而后又坐在沙面上顺坡滑飞而下,这正是孩提时代的人最感兴趣的事,既有安全的冒险感,又有飘然的奇幻感。早年远近中小学校常组织学生来此举行爬山比赛,可惜20多年前作为屏障的巨石被人开采,生态失去平衡,白鹤真的升天而去了。人们都盼望哪一天能采取值树挡风或别的办法,把白鹤再请回来。白鹤滩边有一岩洞,人称白鹤洞,洞里只能容数人,往深处看去,黑咕隆咚,有一股清泉流出,水声淙淙。洞顶的石缝里不断滴下甜丝丝的泉水。这石洞给白鹤湾增添了巨大的吸引力。
    四、渔翁撒网 孤屿冬青
    乍山兀立海中,附近海面礁屿散缀,如繁星托月,似卫士拥帅。这些礁屿可分为两个群体,一在东乍山之东,景称“渔翁撒网”。一在西乍山之西,景称“孤屿冬青”。
    渔翁撒网 又称“鲤鱼潼关”,据说是自然景色加上人工构筑结合而成。景以磨石屿(又名尖峰)为主体。《崇武所城志·山水》载,“磨石屿,在大乍之东,屿多山砺石,故名,一呼为尖峰”。屿的面积约4万平方米,高30.7米,形状上尖下阔呈椎圆,最高处是由几块巨石垒成尖顶,远看就像一张撒开罩落的大渔网。屿距东乍山近百米,大潮退尽有沙线相连,形成一个秀丽的小沙湾,就称为潼关。沙湾旁的山坡似一位渔翁,坡上有巨石垒成似渔翁背着的竹篓。屿的东北方不远的海面上,有五个小石礁,总称为五屿,中间最大的一个称为妈祖印礁。屿的东南方海面上,有一堆礁岩,石呈赤色,称小赤屿。磨石屿一带是崇武半岛最突出的岬角,海潮从三面而来,浪头也是三角形,推拥着礁石,就像一群鱼儿在戏游。
    “渔翁撒网”的形成据说是在元代末年。那时乍山下住着一家姓刘的富户,请了个山家选择风水宝地安置先人的骨骸。山家发现了这个依山面海,钟灵毓秀的鲤鱼潼关好风不穴,就为刘家在此修筑坟墓。事近百日,山家发现主人天天招待吃鸡都只见肉不见腱,心里不满,临走之前就把已进入骨骸罐的鲤鱼给放走,风水破坏了。那鸡腱原来是主人特意替山家留着晒干让他一起带回家孝敬母亲。山家知道后十分后悔,就想了办法,叫主人再在磨石屿尖顶垒几块巨石成渔网扎起的网蒂,在坟墓后山坡上用石块垒个渔翁的背篓。传说这些事做完后,那放掉的鲤鱼才浮出海成成为小赤屿,而刘家后代也真有人当了大官。
    孤屿冬青 就是位于西乍山西侧大港海中的青屿。《崇武所城志·山水》载:“青屿,在所城北门外,距城(注:应是距大港南岸)里许,乃海中屿,多长草,长青。湄洲游击哨兵船泊此。屿出紫菜。”青屿面积8万多平方米,高31.2米,是崇武沿海最大的岛屿,跟其它岛屿一样从来没人居住。它孤立于波涛之间,屿上满布巨岩,石坛在海浪刺激下,附活着天然海藻珍品紫菜。环岛有几处小沙滩,滩边石缝间到处生长着野草鲜花。奇怪的是,这些花草任凭风吹浪打,日晒霜冻,甚至在寒冷的冬天,竞然都不会枯萎,一片苍绿。屿的四周围绕着鲎尾屿、屿前礁、鱼 礁、后赤礁、小庄礁和鸟屎礁等小屿。
    尖峰和青屿都是海中孤岛,显得清秀灵奇,但周围的海却截然不同。
    尖峰一带海域,海底有几股相互撞击的势力,水中有多处潜伏不露的礁堆。因此这里的海面,无风也起三尺浪,更何况崇武的风是粗犷甚至暴躁的,夏季的西南风也会像疯子一样。这里的海潮,又是湍急奔腾且迂回而成一处处旋涡,汹涌澎湃。总之,这里的生活凶猛不驯,气势磅礴,只宜远观。
    青屿所处的海域则相反。那大港宛如陆地上的湖泊,尤其是屿南的一大片海面,极少会受到狂风恶浪的侵扰,显得特别恬静安谧。这海域历来是福建沿海避台风的良港。明代称大乍港,清代称子良港,又称鲤江。据说这是个鲤鱼穴,可惜此港先天不足,只有一个进口,海水不能回流,即俗你“无尾港”,鲤鱼难以施展。某年,有一艘大商船来此港避台风,进港时刚是满潮,船老大驾小船登陆,回头一看大加赞扬,认为必是个发达繁荣之地,可是当他进崇武城游玩后回来时,潮水已退尽,港池露底,不觉摇头叹息:如此的地方,居民也只能糊口而已吧!民间传说如何去领会是另一回事,但是当涨潮之时,泛舟于青屿海域,确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渔翁撒网”和“孤屿冬青”都是久已闻名的胜景,但却至今处于原生状态,一直被人冷落。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说,这又是崇武潜力最大的景区,游人将在这两个景区获得大自然提供的最广泛多样的享受。
    五、滴水弹琴 玉磬传音
    乍山的岩石,除形状多怪异之处,还有能发出特殊声响产生优美音乐效果的两处。一在山的西北临海处,景称“滴水弹琴”。一在白鹤湾与狮石台之间的山路旁,景称“玉磬传音”。
    滴水弹琴 这是个深洞性质的地方。乍山西北坡一带,全是险峻的巨石,山势陡峭壁立,其中有一处被称为“一线窥天”,更要攀登隙人。靠近海面的地方,被风浪冲蚀出一个个深洞夹谷,潮起潮落,风涛拍激,洞谷里鸣奏起千变万化的音乐,即成一景。
    “滴水弹琴”极少有人去过,多数人只闻其名不识其面,历来未见文字记载,也几乎没有通路可走。但它确实存在。1987年,居住台湾的崇武籍诗人张高怀为纪念崇武城创建600周年赋诗30首,其中第27首记“滴水弹琴”,诗云:“窥天一线水弹琴,西北 岩听好音。峻石嵯峨攀削壁,险戏跋涉探重阳。迷离掩隙高难测,点滴跳响转沉。历井扌门参同胁息,风涛拍岸涤胸襟。”这种感受非亲历其境是不可能有的。
    玉磬传音 这是西乍山白鹤峰上的两块巨石。《崇武所城志·山水》记载,从乍山上狮石台下来,“归路过有石钟如抑瓦,扣之声若金,可闻十余里。匪莪何公(即何乔远)刻“石磬”二大字。”民间称此为石钟石鼓。现据实地考察,巨石上一镌刻“石钟”二字,系进士李恺题写;一镌刻“韵同浮磬”四字,落款为“瘐戍(明万历三十八年即公元1610年)六月何乔远题”。
    “玉磬传音”两巨石,近代游人仍不少,人人都想一试,但虽尚有音响却不像记载所述那么洪亮。民间传说,这并非记载失实,而是清代时某一天,有个妇人在附近耕作,突然来月经,裤子沾满经血,即脱下来在近旁的石泉里洗涤,又要等着穿上好回家,就随意晾在巨石上,从此石钟就失灵了。
    乍山胜景,古往今来描述的诗词甚多。大乍村老诗人,原崇武诗社副社长现为顾问的张渔篷有《乍山八景》七律二首,甚具工力,谨录于下:
天教海角逞雄奇,浪走沙飞别有姿。
孤屿花开春去后,尖峰云拥雁来时。
琴弹流水山含笑,钟落寒潮石解颐。
万顷鱼龙齐出听,渔翁撒网欲归迟。
当年地辟复天开,虎豹双关亦壮哉。
十里浪烟封马洞,半江渔火耀狮台。
神龙嘘吸生云雨,白鹤飞鸣剩劫灰。
自古骚人多逸兴,题诗泼墨满苍苔。
    六、乍山的旅游开发设想
    古往今来,到乍山游玩的人不少,但是乍山的佳景至今还保持原生状态,没有形成旅游产业。目前,崇武镇的旅游开发总体设计,已对乍山的旅游产业开发重点作了规划。
    乍山旅游开发设想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景区:
    1、东乍山东坡
    人们都说,崇武是观海的好地方,因为崇武的海是处女海。不过,不少留住崇武过夜的人,观海之时则更加向往气势磅礴的日出,流连彩霞漫天的黄昏。欣赏大海的晨光及夜色,确是游览崇武的一种特殊享受,而最佳的地方是在东乍山上,只是至今除拍摄影视的特殊镜头外,还极少有人涉足。
    站在东乍的高峰,凌晨,东方天幕一片墨黑,突然闪出一丝银光并迅速扩展,渔人称此为“作色”。眨眼间,一轮红日就跳到你的眼前,距离是那样近,霞光几乎一下把你拥在怀抱中。有经验的人则说,黄昏的景色更美,群山就像是大海的波浪,落日的余晖迟迟不愿收敛,把人的视野拉得老远,天边的云彩似正在放映一部生动的动画片,不断变化画面。有位作家兼摄影家曾说:“多数人把照相机收起得太早,太阳落山之后总是有一段时候天空出现真正美妙的光和色……”在东乍山上能看到的这种光和色,特别美妙,时间特长。
    随着“惠东女民俗村”的建设,东乍山东坡的自然景色将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游人。游览东乍山,目前可乘车从西坡登上山峰,而后走出路穿过绿林,绕过巨岩,下山至潼关湾沙滩。将来开壁崇武港至潼关湾的海上游,则可搭游艇返回崇武城区,或乘游艇自崇武港区至潼关湾,而后登山游览,再搭车返回崇武城区。由海上远眺崇武古城的雄姿,另有一种感受。
    2、西乍山东坡
    景区主要包括龙喉岩和簸箕湾。其旅游特点是:既可娱乐游山玩水,又能探寻历史踪迹。这里东连“惠东女民俗村”及尖峰、潼关湾,西邻狮石台、军马洞、石钟山白鹤湾以及大港青屿等名景,可以说是左右逢源。
    龙喉岩是崇武最早被列人县级文物保护的老景点,把登山的路修好,会游客不绝。龙喉洞不知何时被填满泥土,无法进去。坐在龙舌或下腭石坛上欣赏海景,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石岩背面镌刻的古诗,也很值得一读。如果敢从石缝攀爬到龙头顶上,观看那块据说是刺死这条“孽龙”的雷针,则更加有趣。
    龙喉岩近邻考古发现的史前文化“贝丘遗址”,也是受县级保护的文物。50年代发掘时,表土已被农耕破坏,发掘后又示加保护,如今几乎已不存在。但历史是不可磨灭的,现在如果能人工重构一遗址,立碑加以介绍,一定可以吸引游人驻足。
    龙喉山下的簸箕湾,在崇武十多个海湾中独具特色。湾的面积0.5平方公里,小巧玲珑。南岸沙滩长近500米,潮间带极平缓。湾口朝东北,两侧是高峻的石岩峭壁,整个湾就像个长方型的大水池。如今已没有船只来这个湾停泊,显得更加洁净安谧,是个游乐和海泳的好场所,四季均可利用。此湾早有道路通连。1983年电影故事片《多彩晨光》不少外景在这里拍摄。在沿岸建设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也不是极难的事,簸箕湾正等待人们去开发利用。
    3、西乍山西坡
    这是自古以来受游客赞誉的景点最多的地方。游览路线以白鹤湾为起点,狮石台为终点,石钟山和军马洞为中站,不利用50年代人工修筑的西湖水库设置旅游服务设施。这些景点虽都留于原生状态,但只要稍加打扮,其内在的美就会更好呈现出来。
    路是景区的骨架和脉络,是联系各景点的纽带,是构成景色的重要因素。自港土朝村前沿子良岸已修筑一条宽敞平坦的大路,直通白鹤湾。如果再修一条登山的步行小路连通各景点,在适当地点建几个石亭供游人休息观海,这个景区就可以启动。神秘的军马洞的开发,则一定能吸引众多的游客。
    狮石台古称“人间蓬岛”,令人如入仙境。台后有平面更大的石坛,是乍山的顶峰。站在石坛上,四周的海全像就在脚底下。环顾之,有恬静的,有暴躁的,乍山就如一艘大船在海浪推拥下航行,大有八仙过海的感受。
    4、青屿民大港
    大港中的青屿,是建设旅游休闲区的理想场所。屿呈蝴蝶状,东西长400多米,南北宽300米左右。上有三峰,东峰高24.9米,中峰高21.2米,西峰高31.4米。北坡较陡峭,南坡较平缓,植被较好,石景丰富。依山傍水建设旅游设施,可使人有置身于大自然怀抱之中的感觉。西峰宜设住宿、餐饮、娱乐相结合的主建筑,中峰宜设休闲中心,可采用庭院式建筑,设露天民俗表演场,东峰可设海水浴场,南岸有突出巨岩,可筑小码头与白鹤湾对渡。
     大港早年是捕捞小作业的海区的,有多种鲜美的鱼类。如今鱼类资源已极度衰退,捕捞作业也几近绝迹。青屿南侧的大港海面,面积约6平方公里,现遍布各种养殖海区,是生产的基地,也形成一种美景,泛舟游览另有风味。青屿北侧的大港海面,面积更大,是发展水上体育运动的极好场所。
    乍山的景点密集。这些景点,在峻奇、雄浑、古朴、清雅的天然总体优势下,各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它们像一串珍珠似的颗颗闪烁异彩。更何况这里还有那闻名的惠东女民俗风情的映衬。乍山的旅游将给人们带来别的地方不可能有的享受。

【古城文化友情提示】大典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

上一篇:闽台亲情烧肉棕

下一篇:渔港话渔业

TOP

© 泉州大典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52102000537    闽ICP备05000897号   
全国咨询热线

0595-87679000